铸魂协同育英才 涉外法治谱新章——​法学院构建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纪实

首页 > 院部新闻 > 正文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法学+金融”特色学科优势,创新探索“思政引领、协同赋能、实践淬炼”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涉外法治人才培育领域交出亮眼答卷,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输送了一批“懂规则、通外语、有情怀”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20级法学专业林煊景同学获美国圣约翰大学LLM学位)

法学院与美国圣约翰大学等海外顶尖法学院校深化合作,搭建“本硕贯通”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学生在全球法律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与跨文化沟通素养。协同创新的培育模式结出累累硕果,一批优秀学子已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治英才。其中,经法学院推荐参加世界知名学府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联合培养项目的20级法学专业学生林煊景已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业并成功取得圣约翰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1级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欧阳雨玥已顺利完成我校本科阶段及圣约翰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修读要求,将于6月获颁我校法学学士学位及圣约翰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林煊景同学和欧阳雨玥同学表示,通过参加法学院推荐的联合培养项目,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使得自己有机会不断突破自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自己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法律人。

20级法学专业林煊景同学作为首批联合培养学员,以优异成绩完成圣约翰大学法学硕士学业,其在“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跨境合规实务”等领域的专业能力获海外导师高度评价。林煊景同学分享在美学习心得:在这里上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课前阅读量很大,而且必须提前读完。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整节课几乎都会处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是我第一门正式的法律课程,我其实有提前把所有材料都读完了,但课堂上还是听不太懂。教授在讲解案例的时候会穿插一些俚语或者幽默,想用轻松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每次她一说完,全班同学都会笑,我却经常反应不过来,只能转头小声问旁边的同学:“发生了什么?”那时候我有点受挫,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理解能力太差。但后来我意识到,听不懂其实是正常的,即使是本地学生也会听不懂,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有个在澳门大学读法硕的朋友,他告诉我可以试着用 Word 的“听写”功能,把课堂内容实时转成文字。我试了一下,发现这个方法特别好用。后来,如果老师没有提供录播视频(虽然大部分课程其实都有录像回放),我就会用手机自己录音,回家再认真听一遍、一句句对照着理解。慢慢地我也接受了一个现实:我可能不是那种特别聪明、一听就懂的学生,但我可以通过多花时间弥补这一点。我常常得花别人一倍的时间,才能赶上大家的进度。有一次教授还建议我们每天早上花几分钟读一读法条,用这种方式锻炼法律语言的敏感度。我照做了,也真的觉得对理解力有帮助。就靠这些“土方法”,我最后在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这门课里拿了 A-。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成绩。第二学期的时候,我在校园里偶遇这门课的教授,激动地和她分享说:“我居然拿了 A-!”她笑着看着我说:“Look, you did it!”

(20级法学专业林煊景同学)

21级知识产权专业欧阳雨玥同学将于6月同步获得我校法学学士学位与圣约翰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她在联合培养期间参与的“跨国知识产权保护”课题研究,为解决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中国视角的解决方案。欧阳雨玥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在圣约翰大学的学习生活既充满挑战,也非常有收获。作为一名国际学生,刚开始面对全英文的法律课程时,我确实感到紧张,但学校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帮助我逐步适应。老师们都设有Office Hour,我经常预约一对一时间向他们请教问题,无论是课程难点还是职业发展方面,他们都非常耐心、细致地指导我,让我感受到真诚的学术关怀。除了课堂学习,圣约翰还提供了许多课外活动。我曾参加由法学院组织的院长晚宴,那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不仅让我有机会与院长直接交流,也结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增进了彼此间的联系和理解。学校也经常组织模拟法庭、实地法院观摩等实践活动,让我能更真实地体验法律在现实中的运作方式。纽约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无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林立的博物馆剧院,还是多元的社区氛围,都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在这里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法律知识,更让我接触到了不同文化、扩大了视野。总的来说,在圣约翰大学和纽约的这段经历让我不断突破自我,不仅提高了专业能力,也帮助我成长为一个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法律人。

(21级知识产权专业欧阳雨玥同学)

经过不懈努力,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两位同学表示:“学院的培养让我们既掌握了国际规则的‘话语权’,更深刻理解了‘中国立场’在全球法治对话中的独特价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未来法学院锚定“服务国家战略、对接行业需求”目标,明确“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善于跨文化交往”的人才培养定位,深化“课程-实践-竞赛”一体化改革,增设“国际商事仲裁”等实战课程,继续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等标杆项目,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机制,检验培养质量,持续优化育人方案。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将持续深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沃土,以“立德树人”之魂铸“法治英才”之基,以“协同创新”之力拓“全球治理”之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更强劲的“金院智慧”!

 

[供稿:法学院]  [编辑:施品]

[阅读:人次]

[最后更新:2025-05-28 11:36]

校址:广州市天河区迎福路527号 | 邮编:510521 | 维护:广东金融学院教育技术与网络管理中心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127号      粤ICP备05008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