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广东扶贫特刊报道我校对口扶贫工作情况

首页 > 媒体广金 > 正文

【编者按】2019年8月28日,新快报、广东省扶贫办联合推出的广东扶贫特刊“广东扶贫进行时”,介绍了我校赴梅州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对口扶贫工作情况,现全文转载如下。此稿同时在在新快报新媒体平台ZAKER上发布(广东金融学院精准助力贫困户脱贫,村民说:“以前是担心生计睡不着觉 , 现在是高兴得睡不着”)。



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四力”齐发,广东金融学院精准助力贫困户脱贫,有村民感慨地说:

“以前是担心生计睡不着觉,现在是高兴得睡不着。”


■采写:新快报记者潘芝珍

■图片:新快报记者龚吉林


【扶贫概况】

坐落在梅州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的宗圣祠始建于明末,倚五华山,面向石柱塘,三进院落雕栏画栋,如沧桑长者伫立时光之河,栉风沐雨,见证着城镇村三百余年风云幻变,亦被岁月淘洗,被历史印记:1925年,东征部队曾驻扎华城,在宗圣祠设东征军政治部办公室,这一段光辉记忆,使宗圣祠挂上“东征军政治部旧址”的银色牌匾,于2015年2月正式成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宗圣祠是城镇村曾氏家族的祠堂,两鬓斑白的曾伯自诩圣贤曾子传人,自愿管理与守护祠堂已有数年。他很自豪地告诉新快报记者,新时期的宗圣祠已然担负新使命,不仅仅是曾氏议事、聚会的场所,更是城镇村文化大讲堂,“(梅州市)政府授予‘文化祠堂’称号,因为我们的祠堂每月开讲堂,讲课的都是大教授!”他兴冲冲地引记者入内参观,指着悬挂在墙的“文化祠堂”牌匾,笑容满面。

在祠堂内开班授课的是来自300多公里外的广东金融学院的老师们。

2016年,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广东金融学院开始对口帮扶被列入省级贫困村的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3年来,学校党委及驻城镇村扶贫工作队勇担重任,集全校之力扎实推进帮扶工作,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人才优势,对帮扶工作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的全方位支持。

广金原保险系党总支副书记何晓华是第一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书记,3年来,他与工作队成员一道紧密联动“村两委”,扎根城镇村铺路搭桥、培育产业,凝练乡魂。

2019年6月24日,何晓华到期卸任返回广州,他的同事——广金会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锡榜率队驻守城镇村,接力脱贫攻坚。

广金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助城镇村3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3年来,广东金融学院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李建军、校长雍和明任双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对帮扶工作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的全方位支持:投入资金264.14万元,发动社会捐助现金13.5万元、捐物捐书折合人民币10多万元,稳步有效、协同推进城镇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教育方面,协助教育部门全面完成在校生名单的核实和生活费补助的发放,全村没有因贫辍学学生,2017-2018学年合计11名学生,发放教育补贴3.3万元;医疗方面,贫困户家庭成员100%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范围。患有大病到正规医院治疗的贫困户100%获得大病救助;住房方面,协助住建部门完成危房改造4户,如期完成危房改造计划。

截至目前,31户共88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已建成扶贫开发项目3个,可使全村有劳动力贫困户每年每人增加收入1050元,无劳动力贫困户每年每人增加收入550元,最终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6.1万元。

去年,广东金融学院驻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工作队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产业帮扶】

高手主厨+扶贫资金,铁皮房变身农家乐

城镇村有15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645户2121人,全村总面积0.9平方公里,受少田少地无山林的自然条件所限,传统种养业在城镇村一直难成规模。2017年初到城镇村,何晓华也因扶贫产业找不到有力抓手而焦虑,“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定位何处,必须因地制宜,找准能行、易行、可行的项目。”何晓华说,在村两委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工作队锁定开在村里的一家牛杂店,谋划发展城镇村的农家乐产业。

被“盯上”的牛杂店开在石柱塘公园旁,一间小铁皮房,四五张木桌,简陋至极却生意兴隆。何晓华专门去了解过,2004年开业的这家牛杂店拥有庞大“粉丝”群,“真是‘铁粉’,有人专程从兴宁市驾车八十公里过来饱口福,可见后厨有高手,出品不一般。”经过考察,工作队确定店主不仅厨艺高超,还是非常有诚信的经营者,决定出资扩建牛杂店,培育城镇村的特色产业农家乐。

广东金融学院和各级政府统筹的68万元扶贫资金很快到位,牛杂店升级打造农家乐的产业帮扶项目红火开工。拆除铁皮房兴建农家乐的同时,石柱塘公园的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公园内的亭台碧水,楼榭回廊引来大量游人,为农家乐输送了优质客源,每逢节假日,能容数百人的农家乐常常一座难求。

看食客盈门,曾经的小铁皮房房主——现在的石柱塘农家乐经理孔春兰笑得合不拢嘴,“想过扩大,但只有想法没有办法。如果不是扶贫资金支持,我怎么能做这么大生意?”孔春兰忙里偷闲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对农家乐的扶贫属性倍感光荣,她说,农家乐的采购大门永远向村里的贫困户敞开,无论家禽蔬菜、豆腐果蛋,只要送来,农家乐保证高于市场价照单全收,“看着贫困户轻轻松松就近卖出自己的东西,我特别高兴。”孔春兰还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留下岗位,只要他们愿意,洗碗端菜帮帮工,每月就有2000多元收入。

开业一年多,“鸟枪换炮”的农家乐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何晓华告诉记者,农家乐项目去年分红5.44万元,不但村里的所有贫困户都获得了分红收益,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以前是担心生计睡不着觉,现在是高兴得睡不着。”孔春兰笑称,“一样的失眠,心情却是不同!”她说,农家乐目前还拓展了“流动宴席”承包业务,预计今后能为村民们带来更多红利。

【基层党建】

公园升级改造,村民散步观景还能学知识

农家乐生意兴隆,为它引流输客的石柱塘公园功不可没。但本村人都知道,如今身姿秀美的石柱塘,前身曾是臭不可闻的臭水塘,“四处是淤泥,塘里水黑黑的,那个味道,经过都要捂着鼻子。”宗圣祠里的曾伯做出掩鼻的姿势,随后抬手指向祠堂正对的广场,“你看,现在不光风景好,还有文化长廊学知识。”

宗圣祠与石柱塘公园之间,绿树青草中矗立着几排造型似书页的展牌,大红色底座,玻璃面板上印有金黄色党徽,每一面貌似翻开的书页上,都写有最新扶贫政策及党建知识,信步园区,可一路观景,亦可四顾“充电”。村党总支书记周景棣说,城镇村的百姓平日已有散步和学习同步进行的习惯,在感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还能学到党建知识。

“这是潜移默化的熏陶,”何晓华告诉记者,党建元素在石柱塘公园去年完成再次升级改造时融入,以文化长廊的方式呈景路边、集景成园。他说,城镇村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不仅通过多种方式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同时还利用“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形式撬动乡村振兴,促进各项工作发展。

“城镇村结合自身实际,设立了5个党小组,并通过村民自选成立了5个村民理事会,‘党小组+村民理事会’模式充分激活党员群众参与村里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何晓华说,“党小组+村民理事会”模式延伸党建触角,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乡村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记者了解到,在城镇村东一片区,扶贫工作队与镇、村干部通过走访、征求意见后将原属村集体的一块约800平方米荒地建设成为集休闲和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为东一片区400多位村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

【“东一模式”】

户户自发参与村务,人人动手维护村貌

城镇村按照方向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如今的东一片区在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下户户参与村务,人人动手护理,短短3年,已探索出全新的基层治理格局,将曾经脏乱差的片区打造成城镇村的“小家碧玉”。

东一区的牌坊立在村口,白墙灰瓦,左右两侧各有一块原木装饰,右上方镂空似一扇窗,鹅卵石底座被花草覆盖。走入东一区,你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大路小路,路面上都是一尘不染,更难以置信的是,小小片区,竟然有四五处别具匠心的精致景观:古朴的石桌石椅看似漫不经心地散落花花草草里,深究细看,每一处的摆放都恰到好处,不浪费一点空间;绿树掩映的墙角有篱笆围成的鸡舍,小鸡昂首踱步,也成别样风景;十多棵龙眼树杨桃树被分围在各自花坛里,沉甸甸的果实在枝头垂首。

如此洁净有序的片区,需要多少尽职尽责的保洁员来打理?村民理事会会长黄凤林摇头微笑,“这里的每一户村民都是清洁员,东一片区的改造和维护,都靠党小组和村民理事会带领大家一起干!”

黄凤林说,经过反复讨论后形成的东一村规民约,规范了村民行为,并划分了责任区域,要求村民自发对公共区域进行日常保洁,并形成轮值班制度,片区内崇尚美德的良好社会风气也越来越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在东一区休闲漫步,共话建设。

现任扶贫队队长、村第一书记黄锡榜告诉记者,已见成效的“东一经验”如今是热门话题,五华县正全县推广和学习。

环境的改变,也改变了东一片区贫困户黄松西的心情。“我每天都在景区里走一走,人开心了,身体也跟着好了很多。”60多岁的黄松西因病致贫,他本有三个孩子,但其中一个英年早逝,曾带给他很大打击。金融学院的两任扶贫书记,都是老人的“贴心朋友”,“他们常来看我,解决我的困难。”看到村两委干部和两位扶贫队长一起走过来,黄松西一定要请他们去家里坐,“多亏你们,我才有这么安心的日子。”

【扶志扶智】

农家书屋没有管理员一本书都没丢

东一片区里最独特的风景,当推散发着书香的农家书院,细说起来,广东金融学院派驻城镇村的两任扶贫书记此次再聚,还要归功于这间由扶贫工作队修建的小小书屋。

“这里是我工作了3年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何晓华告诉记者,暑假期间,他组织了20多名学生下乡调研,并专程为城镇村农家书屋送来一批从学校募来的新书,“扶志扶智是高校扶贫的优势,城镇村民风淳厚,这里建成一年多,没有管理员没有借书卡,但没有丢过一本书。”

城镇村的“精气神”传承自客家人的勤劳朴实,也强化在扶贫工作队对村风民风的用心培育。在城镇村,谁能通过村民制定的评选标准获得“优秀党员”“模范老人”“好媳妇”“好少年”称号,是莫大的荣誉。何晓华说,城镇村特有的一系列评选活动贯穿全年,每一项评选都被村民热捧,去年10月,已经75岁高龄的张群英老人获得“十佳模范老人”称号时动情表示,“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老人的关心,趁自己还有力气,一定要抓紧时间为村里多办些好事实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个模范称号!”

除了评选活动,广东金融学院还发挥高校优势,在宗圣祠开设文化讲堂,连续3年派出学院教授和讲师开班授课,依托祠堂历史文化优势联结宗族血脉,培育良好家风,让祠堂成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宣传阵地,引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动城镇村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如今的城镇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文明和谐,先后荣获“广东省卫生村”“五华县培育优良村风民风示范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先行村”“基层党建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八有”标准,为2020年实现帮扶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党委宣传部]  [编辑:郑州]

[阅读:人次]

[最后更新:2019-08-28 15:21]

校址:广州市天河区迎福路527号 | 邮编:510521 | 维护:广东金融学院教育技术与网络管理中心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127号      粤ICP备05008840号